- 註冊時間
- 2006-4-26
- 精華
- 在線時間
- 小時
- 米币
-
- 最後登錄
- 1970-1-1
累計簽到:2 天 連續簽到:1 天
|
4 b) R. F3 z5 G5 F+ p! ~
* o; ^3 ]( S. q2 I+ B @/ ~
6 M O, K( _% o% ~+ `
v/ _$ g. M e( o N2 t
Y5 d3 E, s; J+ M) E# p# F9 e/ k
" j( ?# q; }% z( C; Q, L/ @片名:埃尔加与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 K2 k% b( F* |* a8 x+ U6 s编号:CDC 5 55527 27 v# u6 j2 q' ]
出版:EMI公司% y# R* E+ ]; f$ q8 O: J V7 g
录音时间地点及乐团指挥:(见本文介绍)
& D( W0 v; x9 `. ?1 j& x5 F大提琴演奏:杜普蕾* e$ p5 z/ ]% a; _
/ \& S2 e% B. F8 s( _5 L7 S4 N去年1月26日是英国天才女大提琴家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1945-1987)的60冥诞。为了纪念她,EMI公司重版发行了她与巴比罗利于1965年8月19日在伦敦金斯威音乐厅合作演录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这一张经典录音唱片。碟中还收录了她与巴伦博伊姆于1970年11月11日在芝加哥梅迪纳会堂合作演录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也是极精彩的版本。因此这是一张非常值得收藏的珍贵唱片,对以前没有机会得到它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实在是一个福音。
0 b" ]# ^ ^2 r. D6 Y( I X9 d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19年,也是埃尔加最后一部大型作品,这部协奏曲其实与埃尔加两首交响曲一样,均属后期浪漫时代的雄伟巨作,堪称埃尔加晚年最佳的作品。这是一首挽歌式的作品,紧凑、简练带有幻灭的性质,这部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实际上足可与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并列为同类作品中最伟大的必传之作,现在它已经在大提琴曲目中占据了牢不可破的地位,成为埃尔加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埃尔加对管弦乐队的深刻洞察在此曲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使用了配制整齐的大型乐队,但所写的协奏声部却极其精简,这使得独奏大提琴相对来说容易突出。
1 F; s8 h0 ?% d7 }' |杜普蕾生前留下的录音不算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共录有两个版本:其一是1965年与巴比罗利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录的(即我现在介绍的版本),另一个则是于1967年与巴伦博伊姆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录。一般认为前一个版本更为出色。众所周知,正是在1967年,杜普蕾与巴伦博伊姆喜结良缘(据傅聪讲,杜普蕾与巴伦伯伊姆的姻缘还是由他牵的线,也是一段乐坛佳话)。本来夫妇联袂合作一定格外默契,不过当年的巴伦博伊姆太年轻,太冲动,指挥经验也还不够丰富,因而他俩合作演录的那个版本尽管情感激荡,富于魅力,但在音乐结构上则显得稍稍有些松散。: B' ?5 g8 I1 Y' H0 f8 N
杜普蕾对这部协奏曲的诠释,非常准确地把握了乐曲的总体精神:悲悯,高贵,惨痛,而有节制。在浪漫与古典,以及情感的表现与形式的矩度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作为女演奏家,她虽有女性的细腻与委婉,却绝无娇媚之小气。她的演奏,动情处,催人泪下,狂放处,痛快淋漓。浪漫婉约与激情豪放兼备,既细致入微,又大气磅礴,实在不可多得。其技巧之高超,更是无与伦比。她的独具个性的艺术风采,正是熔铸在技与艺的完美结合之中,而达到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度。难怪马友友在怀念她时说:“她是一个最能令人激动的大提琴家……她永远是音乐家的榜样。”5 W$ Q& J! ~- q" F/ x; W
这部协奏曲不是常规三个乐章的格局,而是由四个连续演奏的乐章组成。全曲的整体布局具有回旋特性。最初,作为引子的大提琴独奏宣叙性主题以各种姿态贯穿于各乐章,恰如回旋曲式中一再出现的叠部。这种处理手法也使全曲带有幻想曲的性格,与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抒情乐思以及非常个人化的带有自传性怀旧的音乐构思十分贴切。第一乐章由慢板的独奏引子开始,随后进入中板,曲式不是常规的奏鸣曲式,而只是一个简单的三部曲式。主要主题以一个略带忧郁表情的音调动机连续往下作六度模进铺陈而成,仿佛将心中块垒沉入深渊,那种深切的伤感之情,感人肺腑。乐章中间部分的旋律甜美流动,如爱的倾吐,也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第二乐章为较快的快板,具有谐谑曲的体裁特性。乐章仍以宣叙性的序奏主题开始,作为与第一乐章的衔接,随后进入正题。音乐轻盈如风,大提琴快速飞翔的技巧十分引人人胜。第三乐章为慢板,是一首深刻动人的悲歌。著名的埃尔加研究专家M.肯尼迪称它为“一首埋藏在深处的使人落泪的哀歌”。大提琴上的悠长旋律连绵不绝,肃穆端庄,表情深邃。终乐章系快板,本身也是一个回旋曲。主要主题颇具生气,但在快速跃动的韵律中仍潜藏着一种周怅之情。在乐章后部,音乐经过充分展开后引出一段缓板,终于将那种隐匿的伤感升华为深刻的人生感慨,非常感人。在这个乐章中,前面各乐章的素材纷纷重现,如回眸人生,往事历历。全曲最后在急板中戛然而止,如快刀斩乱麻将一切了断,给人留下无穷的思绪和回味。
, b6 H( r+ q$ _! F3 e( x: y( c- h& E! S
% g5 G* l) `( j, z( h. I9 j1 p' }* R) |
" _6 o$ H( T) A& w" g非原曲 仅供参考
' o+ v3 i1 U' G: I[mp3=1]http://bu.leonards.info/COFFdD0xMzM4MDI3NDM4Jmk9MTEyLjIzNC4xOTEuMTQyJnU9U29uZ3MvdjEvZmFpbnRRQy9lZS83ZDIzZTlhMWM1YzgyNzViZWUwZjc0M2I4MmM3YmNlZS5tcDMmbT05ZmJhZDc0Y2Y2NzM4ZWM0ZmVhMTRjMGIxZTgyNzMxYiZ2PWxpc3RlbiZuPb3cv/zB1dauwOEmcz293L/8wdUlMjC2xcbVwNklMjAmcD1u.mp3[/mp3]1 v! Q; ~7 O* m, d2 R% y
# b8 G; n) m0 r3 r1 A& S( n- [ |
|